2025年4月14日下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2024年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资助计划支持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读书小组在学院208会议室举办了第六次读书活动。聂阳、齐承水老师和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本次活动,活动由小组组长张宇主持。本次读书活动围绕《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部分继续展开深度研读。
活动伊始,沈守涛同学担任领读人角色,聚焦导言中的“1.生产”章节展开接续性文本研读。通过融合史实语境与当代实例的双重视角,对经典文献的核心论述、哲理性表述及其学理框架进行了系统性阐释,尤其针对文本的关键章节、思想精髓及论证体系展开深入剖析。

沈守涛同学指出,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经济学非常强调生产的一般条件,而实质上对这种生产一般并没有在理论上提出科学的见解,只是摆出几个基本的生产要素,进行浅薄的甚至是违背逻辑的说明,还有就是从生产效率方面简单地考察所谓一般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关于生产要素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经济学之所以强调生产一般,更多的是出于为资本主义生产辩护的需要,目的在于把资本主义生产及其生产关系当作社会一般的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它把分配当成与生产割裂开来的独特因素,目的是说明历代政府的恶意干预扭曲了经济关系的自然状态,资本主义社会战胜了以往政府的反自然行为,恢复了经济关系的自然本性。
接下来,由赵岂露、王心彤两位同学进行学术汇报。
赵岂露同学的汇报以马克思《导言》的理论地位为核心,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产”的核心观点。首先,她强调《导言》作为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关键文献,奠定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系统化发展。其次,她分析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孤立个人”观点的现实基础,指出这种独立性源于商品经济的成熟,但本质上是物化关系的产物,掩盖了人对共同体的深层依赖。最后,她通过辩证视角揭示“现实的人”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早期社会个人依附于血缘或地缘共同体,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独立性以对商品、货币及世界市场的依赖为前提。
王心彤同学在汇报过程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物质生产的分析突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框架,强调物质生产并非抽象个体的孤立行为,而是始终嵌入于具体社会关系与历史条件中的实践活动。他提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有机整体,其中生产居于主导地位,其社会形式(如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着其他环节的性质与结构。物质生产既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过程,也是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基础,特定的生产方式形塑着相应的社会形态与意识形态。马克思尤其批判了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恒化的错误倾向,指出物质生产的历史性特征要求从社会矛盾运动中把握其发展规律,这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方法论根基。


汇报结束后,聂阳、齐承水两位老师针对汇报内容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小组成员也针对汇报内容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理解,并就相关问题与老师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之后读书会将持续开展原著导读、专题研讨等活动,使理论真正成为青年认知世界的思想指南和实践工具。


文字:王心彤
图片:张宇
审核:耿云辉